近日,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发布。按照新《指南》,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≥140/90mmHg下调至≥130/80mmHg(毫米汞柱)。这意味着,原本血压值处于130/80mmHg~140/90mmHg区间的“高血压前期”人群转为“高血压”患者。
全国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血压位于130/80mmHg~140/90mmHg区间的18岁以上的成人约2.43亿,且主要是18-54岁的中青年,现在数据应该有所上升,这些人群都有必要纳入管理。
很多网友表示:
猝不及防地
变成高血压了!
该不该吃降压药呢?
作为新增的2亿多高血压患者中的一员,到底要不要吃吃降压药?
其实,需不需要吃药还是要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。
按照新《指南》,血压位于130/80mmHg~140/90mmHg区间的成人,如果具有以下临床合并症,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,包括:
01
脑出血、缺血性卒中、心衰、房颤、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;
02
靶器官损害,即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、脑、肾等脏器的损害;
03
三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,如年龄大(男性年龄超过45岁,女性年龄超过55岁)、吸烟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。
“如果不存在这些临床合并症,一般不建议马上用药,可以通过运动、饮食等多方面调控,3-6个月后再复查,如果血压还没有降到正常值,临床医生再评估是否需要用药。”
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,也是进一步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。
研究结果显示:
血压位于130/80mmHg~140/90mmHg区间的人群,心血管病风险高出30%~90%,血压每降低5mmHg,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%。
因此,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,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,进行降压,可进一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。
要控制好血压,尤其不能忽视的是科学生活方式在治疗高血压中的作用,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、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曾提醒,控制好血压,要牢记“淡、静、松、动、眠”五字箴言。
01
淡:
饮食一定要清淡。高血压的患者控盐是首要任务,比吃什么药还要重要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人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 6 克以内,但国内目前普遍人均每天的盐摄入量可以高达 15-16 克,是建议值的 2-3 倍,吃得太 " 咸 " 了。只要盐能够控制好,血压就能降 10mmHg 左右。
02
静:
心情保持平静,有助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。焦虑、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,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,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,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“治本”。
03
松:
就是情绪要放松,身体轻松,肥胖的人要减肥。肥胖人群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,这一病症也与高血压相关。超重或肥胖者,如通过管好嘴,迈开腿,吃动两平衡,用3-6个月把体重下降10%,血压、血糖、甘油三酯和脂肪肝会全面好转。
04
动:
要运动,最好的方法就是平地快走,通过临床统计发现,每天用 30-50 分钟坚持走 3-5 公里,相当于降 8mmHg 左右。
05
眠:
很多高血压的病人在得高血压之前都是长期抽烟、喝酒、熬夜等,特别熬夜是引起内分泌紊乱、血压升高很重要的原因。因此,要求高血压患者每天晚上 11 点之前必须要睡觉。
新《指南》教你在家量血压
01
每天早、晚各测量1次血压;
02
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,每次读数间隔1~2分钟,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,若第1、2次血压读数差值>10 mmHg,则建议测量第3次,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;
03
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、饮酒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;在每次测量之前,安静休息3~5分钟。
04
测量时段:
早上:服药前、早餐前、排尿后测量;
晚上:晚餐前,若错过则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。
如晚上服药,建议服药前测量。
05
初诊或血压未控制者: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稳定的患者,每周至少连续测量3天血压;
06
血压控制良好者:每周进行1~2天血压测量。
本文指导专家: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 王选琦
扫描下载惠宾健康通
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