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伙喝珍珠奶茶疑因呛到气管身亡!医生:救了千万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,一定要学会!

分享 阅读量 276 2022-07-25


新闻资讯

Journalism

7月24日,四川资阳流出多段视频称,一名小伙喝奶茶被珍珠卡喉失去意识。当晚7时许,记者从相关医院获悉,医院赶到现场时,小伙便没了生命体征,接回医院后在重症监护室也没能抢救过来,“原因应该是珍珠奶茶呛到气管里去了。”

生活中

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

都有可能面临异物卡喉窒息的危险

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

用海姆立克急救法!

海姆立克急救法 关键时刻能救命

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清除上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,操作方法是救护者站在受害者背后用双臂还抱腹部,一手握拳掌心向内挤压受害者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分。另一只手伸开捂在拳头以上,双手快速用力向里向上按压,反复进行此动作直到堵塞物吐出为止。

“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”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名叫海姆立克的急诊科医生发明的,也被称为“生命的拥抱”


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

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主要是冲击患者的上腹部,令腹部的膈肌迅速上抬,使胸腔的压力突然增加。由于胸腔是密闭的,只有气管一个开口,故胸腔(气管和肺)内的气体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涌向气管,从而给气道一股向外的冲击力,促使梗塞气道的异物排出。


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?

如果孩子(大人)不能哭、不能咳嗽、不能发出任何声音;或者仅有轻微无效的咳嗽、仅能发出尖锐的声音、仅能挥动双臂,这时候很有可能异物卡入了气道,要迅速想办法把东西排出来。

海姆立克征象的快速简易识别:

三不能+V型手

三不能:异物阻塞气管后,患者不能说话、不能呼吸、不能咳嗽。

V型手:V型手就是当患者出现“三不能”时。双手不由自主呈现V型紧紧抓住自己的喉咙。识别出海姆立克征象,请立即使用“海姆立克”手法进行急救。

一般来说,从孩子被异物卡住喉咙的那一刻开始,有5分钟左右的“黄金救治期”,在这5-10分钟里如果能加以正确的急救,孩子脱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。

海姆立克急救术


01

婴儿

1、手托孩子背部,头部略低于胸部,用小指及拇指按压,按压部位为孩子两乳连线中间的下方,用冲击的按压方法,连续按压5次。
2、身体与头颈部同时翻转至家长另一侧手臂,手托孩子腹部,头略低,另一只手拍打肩胛骨中间位置,连续5次。

3、如果异物还没有排出,再次翻转按压,反复数次直到异物被拍出,此法必须在异物卡死气管的情况下才能进行,且必须在4分钟之内完成。

02

成人

拍背法:

一只手环住患者,让患者身体稍微前倾,重力放到自己的胳膊上,另一只手拍打患者肩胛骨中间位置,连续5次。

环抱法:

一只手握拳放在患者胸骨下(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2厘米),另一只手握住自己的拳头,双手急速冲击性的、向内上方压迫孩子腹部,反复有节奏、有力的进行,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。

“剪刀、石头、布”

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要点

剪刀

两个手指并拢,像一个闭合的剪刀。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按压点在肚脐上方两横指以上的位置,首先是找到患者肚脐的位置,然后将两根并拢的手指横放在肚脐以上,即可找到按压点。


石头

拳头。一手握拳,拇指侧的拳眼放在按压点上。


布,指的是另一只手抱拳,然后用向上、向内的力量,冲击患者的上腹部。


可以通过这个口诀,记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和作用位置。

03

自救

就近寻找到一个固定的物体,比如椅子。将自己腹部胸骨下方抵在椅子边缘上,两只手抓紧椅背,快速冲击,压迫腹部,直至异物吐出。

04

昏迷患者


仰卧位腹部冲击法:

①将患者置仰卧位;
骑跨在患者髋部;
一手掌根部顶在脐上两横指处;
另一手压在手背上,向内、向上冲击。
两腿分开,骑跨在患者腰部,一手握拳,双臂伸直,用力向前向下推压上腹部。



05

孕妇及肥胖者


对于极度肥胖及怀孕后期发生呼吸道异物堵塞的患者,应当采用胸部冲击法,姿势不变,只是将左手的虎口贴在患者胸骨下端即可,注意不要偏离胸骨,以免造成肋骨骨折。
胸部手拳冲击法:

冲击位置与做CPR(心肺复苏术)时胸外按压位置大致相同。

对于怀孕及肥胖及肥胖患者,无法环抱其腹部。在胸骨下半段中央处,垂直向内做胸部按压。


06

注意事项

海姆立克急救法仅仅适用于异物吸入气道,不能用于食道异物的紧急处理,且不要在看似气道梗阻,但仍能说话、呼吸的人身上使用。

一旦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不能将异物排出,患者的呛咳和呼吸困难还在持续,应立即送往医院紧急抢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

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,尤其对老年人,因其胸腹部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差,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,胸腔或腹腔内器官的破裂、出血。

因此,发生气道异物阻塞时,应首先采取其他方法排出异物,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患者情况危急时才考虑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

来源: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

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