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就会新增1名胃癌患者
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
中国胃癌发病率排在第4位
胃癌如此高发,
我们日常该如何预防和筛查呢?
胃癌
高龄,幽门螺杆菌感染,不良饮食习惯(高盐饮食、烟熏煎烤炸食品,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过多,水果、蔬菜摄入不足),吸烟与饮酒,糖尿病、精神心理社会因素、免疫因素,胃食管反流病,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1)年龄45~74岁
2)幽门螺杆菌阳性
3)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
4)既往胃病史(胃上皮内瘤变、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息肉、手术后残胃、肥厚性胃炎和胃肠上皮化生)
对胃癌高危人群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,内镜染色下若发现可疑病变,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,低分化早期胃癌及中晚期胃癌需到正规医院接受手术及放化疗。
重度萎缩性胃炎、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接受定期复查。
正常或良性病变者每3~5年进行重复筛查。
关于胃癌的4个问题
胃镜检查一般不会产生疼痛,大部分不适体现在恶心和呼气困难。而只有做了胃镜,才能够让医生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改变,对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活检,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。
如果无法忍受,可采用无痛胃镜,即在轻度麻醉下完成检查。
幽门螺杆菌寄生于幽门部位,能够耐酸性,在胃黏膜中繁殖,进而引起胃炎,促使胃癌发生。
根除幽门螺杆菌对预防胃癌很重要《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》,所以需要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,这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。
早期胃癌局限于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,它的早期症状可能仅仅是腹部不适、食欲不佳等,极易同胃炎、胃溃疡等胃部常见疾病混淆。
为了早期发现胃癌,我们更应关注胃癌的高危人群,若高危人群出现了胃部不适的症状,要尽早就医诊治。
胃癌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过程:正常胃黏膜→慢性浅表性胃炎→慢性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、异型增生→胃癌
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属于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,癌变的风险相对增高;当胃黏膜出现上皮不典型增生、肠上皮化生(胃黏膜被肠型黏膜替代),可能是癌前病变的表现。
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:多为上腹痛、腹胀、腹部不适、食欲不振等。
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胃镜及黏膜活检可以确诊,只要在慢性期及时接受正规治疗,通常不会癌变。
这几个习惯让胃很受伤
长期精神压力过大,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:胃液分泌失调、胃黏膜血供减少等,轻者表现为胃口不好,严重者可导致胃溃疡发生甚至出现急性出血。
高盐通过渗透的方式对胃黏液层、胃黏膜造成破坏,对于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。亚硝酸盐是常见的致癌物质,容易出现在腌制食品中。
大家熟知的烧烤、油炸类食品能诱发癌症。在临床中,医生们发现30岁到40岁的胃癌患者中,过半的人都爱吃烧烤或麻辣烫。尤其是有些地区的人们口味重,喜欢吃烧烤,但食物经过烧烤或烟熏后,容易产生如3,4-苯并芘和环芳烃类物质,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原。
吃饭速度太快的话,食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和消化,对胃也是一种折磨。食物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就进入了胃肠道,给胃肠造成负担,长期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出现消瘦、胃肠不适的症状表现,甚至出现胃炎。
肠胃最怕不守时、不规律的情况。若平时都是大概晚上6~7点吃晚饭,但某几天因为各种原因改到八九点才吃,过两天又提前到5点吃,没几天又变成了九点十点吃,这样就会造成胃的守时混乱。
此时,胃液已经分泌了很多,但是胃里面却并没有食物,导致胃液会直接侵蚀胃黏膜,时间久了就容易引发胃溃疡。
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,尤其是对于腹型肥胖。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,患上胃食管反流的人越来越多,胃的近端反反复复被反流上来的胃酸刺激,患癌的概率明显增加。所以,控制体重,不仅对预防心脑血管病上有益,还对预防癌症,特别是胃癌有益。
吸烟和饮酒也会伤害胃。吸烟与胃癌有着一定关系,烟雾中含有苯并芘、多环芳香烃等多种致癌物,是胃癌的诱发因素。而喝酒很容易损伤胃黏膜,引发胃出血。最安全的饮酒值是0。
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
远离胃癌,从今天开始!
赶快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吧~
指导医生
扫描下载惠宾健康通
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